油价上演极限反转,长下影线稳住局势,市场信心仍处于低位
要与市场保持一段距离而它的瞬息万变不过是人性瞬息万变的一个汇聚。选择这个市场,本质是选择直视错踪复杂的人性,走火入魔式的...
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多家车企将自产自研电池”的消息持续释放,市场争议与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实际上,从2022年起,伴随着锂电材料价格的飙涨,“车企有意摆脱对电池厂的依赖”的话题时常会在舆论市场里被提起。
对于部分车企而言,投资电池厂,甚至亲自下场自主研发、生产电池,是保障供应链安全的最佳选择。比亚迪(002594)近年来实现大爆发式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公司较早且深厚地布局了电池产品。结合目前主流车企对于电池业务的规划,可以看出,车企在电池板块的布局野心绝不止于保供。
多数车企也在反复强调,自研电池并不意味着放弃外部采购,“去宁德时代(300750)化”还为时尚早。甚至在不少车企的规划中,“两条腿”走路、“多条腿”并行的途径才是最佳方案,电池采购绝不是非此即彼的。事实上,车企自研电池并非抢占电池企业的奶酪。相反,车企投入电池的深度研发,更有利于产业链的做大做强,使得现有的电池市场蛋糕有望进一步扩大。
回溯汽车产业发展历史,人们会发现,许多重要的技术和产品突破是由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共同创新实现的。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巨大重构,让中国电池、电机和电控企业就此崛起,甚至引领全球。面对来之不易的产业成果,车企有必要精心呵护,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巩固现有的市场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看,车企自产自研电池,不仅是一件利己的事,还是一件利他的事情,提醒着动力电池企业技术的创新脚步不能停滞,想要巩固现有的市场地位,还需有新突破、新技术和新产品。
未来,汽车企业与动力电池公司的关系将不再是供求方的关系,而是“竞合关系”,预计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强与动力电池企业的联合开发,共同推动电池技术的革新,这对产业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当越来越多的电池企业极速扩大产能,同时又有车企不断涌入电池赛道时,动力电池产业需要警惕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风险,部分低端、落后的产品和产能,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积极升级产品,聚焦高质量产能,有利于公司参与接下来的产业竞争。此外,海外市场的空间还未充分扩展,这部分需求也亟待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满足。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