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了个千亿级产业!深圳:以法治力量开辟发展新赛道
“‘翻新机’这个字眼原来在华强北那是不能提的,翻新电子产品交易都要提心吊胆。”广东省深圳市电子行业协会副...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二季度金融统计数据问世,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央行每逢此时都会面对媒体解释一番。7月3日,今年二季度的这项活动也如约而至。
理论上说,货币政策是需求政策,为什么做了很多,而经济的需求不足却未缓解?为什么信贷和社融增长10%左右,货币市场融资增速却超出1倍有余?而且,货币市场融资增速常年维系在20%、甚至30%以上的增长,这是否是“不可持续的增速”?短期资金需求高增长带动M2远超GDP增速而高速增长,这样的金融增长是否可以真正满足实体经济需求?
如果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回应这些问题,长此以往,市场预期会不会“固化于负面”?尤其是该宽松之时边际紧缩,该“逆周期”时强调“跨周期”,会不会因逆周期力度不足,而导致更多更大的金融风险积累到未来,进而废掉了“跨周期”所要实现的目标?
所以,央行应当善于自省。实际上,明明白白地告诉社会,我们在不断自省,明明白白地告诉市场,我们在纠正不足,反而会对经营主体的信心构成重大的激励作用,会对经济需求起到更为显著的刺激作用。
从另一个侧面说:经济学界应当多些货币政策的质疑者、批判者。实际上,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货币政策的质疑者、批判者比比皆是。比如,安倍经济学就受到大量质疑,而美联储暴力紧缩货币立即就有经济学家出面质疑政策可能导致衰退。质疑者、批判者带来了政策可能的“负效应”,但也无时无刻在提醒政策制定者、执行者需要趋利避害。
应该警惕的是:一些别有用心者,一边引导我们的政策进入“技术性误区”,一边把“技术性错误”导致的后果说成是“制度性错误”,然后逼迫我们进一步遵循“华盛顿共识”进行改革。
正因如此,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时时检讨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技术错误”,万不可掉以轻心。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