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曝光25家“特别严重”“严重”失信医药企业
价格招采信用评价“特别严重”和“严重”失信评定结果(第9期) 受国家医疗保障局委托,国家医疗...
■ 专栏
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传统中国流传下来的处世哲学。
连日来,在各地药品暂时短缺的情况下,不少地区开始了邻里互助。比如,在北京顺义区光明街道,孩子发烧惊厥抽搐,妈妈发出求助信息不久便有邻居上门送他们去医院。而在上海,也有许多地方正在开展“邻里互助、药物共享”等行动。居民们通过贡献家里的“库存”“备货”和帮助代买的途径,帮助有困难的邻居应急。
街坊邻里送药、送医、分享经验、互相鼓励,疫情下的守望相助接连上演,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和感情。三年疫情,对世界影响甚巨,对于人与人的关系同样如此。
现代社会邻里关系难免疏淡
疫情之前,人们各自活动在自己的行为半径里,社会发展为其提供了诸多活动的可能性。
家对个人而言,是人生的据点。在家的周围,邻里关系不那么刚需。很多邻里关系,物理空间近距离的交集多也罢,少也罢,缘分往往比较浅,关系比较敷衍。很多邻居,就是熟悉的陌生人,甚至叫不出对方的名姓。这种若即若离的邻里关系,在城市中尤为普遍。
城市越拥挤,密度越大,心理的间隙也就越大。客观而言,城里远不及乡里乡亲。就乡村生活而言,邻里间通常有多年的交情,即便没有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也都会攀上点儿什么沾亲带故的关系。总之,邻就是亲。
但对现代城市生活而言,社会加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愈发疏淡。生活节奏变快,快得让人来不及等候情感的绿皮火车。更别提大多数人每天出发时,根本来不及打量离自己最近的邻居,甚至在出门时,适逢邻居出门赶路,彼此也来不及打个招呼。
大多数现代人对这种陌生的熟悉,早已习以为常。但每次,当疫情侵袭,就会打破这些“惯常”,邻里间出于情感与生活的需要,在有形和无形间加深了联系。
远水救不了近火,在刚需面前,离你最近的人,其实就是那个只打过几次照面的邻居。人的社会性最近的表现,是你走出家门这一刻所发生的故事。疫情之下,万般无助之时,邻居是离你最近的“救生圈”。
传统中国处世哲学的回归
于是,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暖心故事。邻里之间的扶危济困,大到生命救护,小到生活帮扶,很多曾经出现在教科书中的好人好事,竟一夜之间在自己的生活中鲜活起来。
于是,邻里就成了离自己最近的手。有什么困难,搭把手,既有举手之劳,也有赴汤蹈火的扶危济困。即便是邻里之间的一句关心问候,也暖意融融,让人感受人间的浓浓春意。
疫情无情,人间有情。曾经大多用来通知消息的社区群,此时成了最有爱的刚需群。疫情汹涌,各类资讯纷扰,真假难辨,邻里群中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获得信任。
邻里之间的信任,容易成为信息的担保。疫情期间,邻里之间关于疫情、物资的信息交流,形成一个个信息茧房,这种信息内循环,在相当程度上维系了邻里关系,也联络新邻里感情。
疫情和社交媒体,为新邻里关系构建了新的交往场景,也在塑造新邻里关系。物理空间的接近性,成就了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此前,这种物理上最近的距离,在人的心理上却并不接近。而今疫情常态化,加固了新邻里关系的常态化。这是疫情带给我们的财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因祸得福。
当然,我们不想看到,这种邻里的亲近只是一个短暂的关系回暖。我们乐见,这种亲近的关系能稳定下来,成为人际关系的新常态。
邻里关系的回暖,也是中国向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契机。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沉淀了丰厚的传统美德,它并没有流散,依然存在于我们的传统根脉中。
邻里文化蕴藉着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现代城市中匆忙的生活和略显功利的规则掩盖了。这几年的疫情,将生命大义推到了最为急迫的位置,让人们重新领悟生命的意义以及认识的真谛,也将一些失落多年的东西重新找回来。邻里关系的回暖,就是对传统中国处世哲学的回归。
很多时候,失去的东西,还会在不期然间,以熟悉的方式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李岱(文化学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