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联社
在春季行情躁动之际,多只基金也在年内发布了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
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9日,今年以来共有210只基金宣布增聘基金经理(A/C份额合并计算,下同)。2月以来更是密集,仅2月6日一天内,就有16只基金增聘了新基金经理,变成双基金经理或多基金经理模式。有行业人士指出,“不同于往年行情较好的情况,基金产品增聘基金经理是为离职做准备,而当下时点增聘,更多还是考虑组合管理、老带新以及减负的问题。”
财联社记者整理发现,在此之前基金经理尤其是明星基金经理一拖多的情况较多,两位以上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基金在“固收+”基金较为常见,而近期增聘了基金经理的产品还包括了主动权益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指数型基金等。
记者统计显示,全市场共11621只基金中,共有14只基金各由4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299只基金由3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而采用双基金经理制的产品共有2672只,超四分之一的基金采用共管模式。
业内人士表示,进入2024年以来,增聘基金经理的案例显著增多,产品共管模式逐渐成为了常态,“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这一行业传统似乎已成为过去时。
另一方面,两人或多人共管模式的普及影射了基金公司转型的关键方面,在许多基金公司在认识到造星所暴露的问题后,转头考虑并采用了走投研一体化的平台型模式。不过,共管模式也具有一些劣势。其中包括基金经理间沟通成本较高,可能会导致决策速度减缓。若基金经理之间意见分歧较大,可能会因为投资策略不一致而影响基金的绩效表现。
一位基金渠道人士也提示投资者,共管模式投资策略的实施,要求投资者积极收集和评估多种信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基金经理的能力、业绩和合作方式,同时辨别投资决策的多种可能路径,这样才能更明智地做出投资决策。
共管模式或成当下主流
2月29日,天弘惠利公告称,增聘基金经理张馨元,与李宁共管该基金。据此,该基金的管理模式也变成了双基金经理管理制。无独有偶,同日还有天弘中证沪港深物联网主题ETF增聘了一位基金经理。本周情况看,基金经理增聘公告密集刊发,共有12只发布。
从基金经理从业年限来看,绝大多数为“老带新”,还有少量均为年轻基金经理的组合。如上述提到的天弘惠利,基金经理李宁投资年限超过7年,而新增聘的基金经理张馨元投资年限还不到1年。
整体来看,全市场共11621只基金中,共有14只基金各由4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299只基金由3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而采用双基金经理制的产品共有2672只,超四分之一的基金采用共管模式。
从全球市场来看,多人共管产品是很多国家的资本市场在采用的模式。以美国资本集团为例,目前其管理的基金均采用多位基金经理制度,平均每只基金有6位投资经理共同负责。头部基金如桥水、千禧、城堡等,均广泛采用该模式。
不仅是公募基金,共管模式的风也吹到了私募基金,重阳投资董事长王庆在去年年底的研讨会上也表示,多基金共管模式是一种值得探索的管理模式。“如今,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国际上大型资产管理机构普遍采用多基金共管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在确保投资收益可持续的同时,避免组合风险过度集中,从而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体验。”
早在去年3月,重阳投资便率先在国内公开了旗下基金的共管模式。具体运行中,同一只基金通过分仓的方式由多位基金经理共同参与管理,每位基金经理在自己的分仓范围内进行相对独立操作。
中金量化及ESG团队表示,从国内市场来看,当前公募基金采用多人共管模式运作主要基于两类应用场景,一是基金经理的交接过渡,二是混合型产品的术业专攻。
他们总结道,一方面,多人共管产品的业绩波动相对更低,单产品管理规模相对更高。
另一方面,固收+基金采用多人共管模式相对较多,对于业绩的提升效果也相对较好,主要或由于固收+基金的多人共管往往采用基金经理在权益与债券类资产的术业专攻模式,权责划分相对清晰,管理分歧相对弱化。
此外,多位基金经理共同决策或分仓管理,对于团队默契程度、公司文化和价值的要求相对较高,对于国内多人共管模式公募基金的后续发展,基金公司及相关管理团队或需要时间进行经验积累,注重协调、分工与配合。
行业回归“去明星化”
在公募基金行业走向全球化的背景下,基金经理多人共管模式成为了改进基金经理“个人化流量”的修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明星基金经理离职所带来的一系列遗留问题。
有基金公司人士指出,过去几年,基金公司造星现象和明星基金经理效应明显,但若出现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可能引发大规模赎回,给基金公司造成负面影响。强调团队化管理是去除明星化的一种方式,不再突出基金经理个人。现今欧美的成熟基金市场,许多基金公司已从过去的基于个人的投研文化转向团队化管理,有助于减轻对单一基金经理的依赖,更能保障基金公司的长久和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叶景)